每周跑步时间有限,优先保跑量还是保速度?
本文详细告诉你跑步的各种细节,包括如果时间有限该如何抉择保速度还是保跑量。
笔者自跑步以来结合5000K的跑量以及看了超过 10 本书、20 篇论文、 100 个视频、以及不知道多少 blog 关于跑姿修正、肌力训练、跑步经验,笔记较长,如果想节约时间直接翻到文章末尾有总结。
最近干了几个大事,若干个马拉松,其中七里海半马和天津马拉松取得了半程PB 1:43和全程3:55的PB,并且平均每天10K的跑量,骑行几次长距离往返天津和北京往返226km。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无论你的目标是远还是快,都离不开专项、上强度的训练。基本上,200K的月跑量被大家公认为一个阈值。在200K以下,你只需要考虑如何提高跑量。然而,当跑量超过200K时,你就需要一个周期化的课表,配合适当的饮食,以及力量训练。
否则,不仅无法提升成绩,还会造成伤害,最常见的就是损失肌肉。在大多数人的跑步过程中,膝盖会成为达到200K月跑量的瓶颈。即使你有充裕的时间慢慢跑,一旦膝盖跟不上,你的跑量就无法提升。
因此,保护膝盖有三个方法:一是减轻体重,二是优化跑姿,三是增强肌力。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通过运动和饮食的结合,逐渐将相对体重降至90%,然后提升到80K的月跑量。
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想重点谈谈跑姿。
跑姿是表象,肌力是本质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个人认为跑姿是表象,肌力是本质。修正跑姿需要时间,我花了3个月的时间才大致修正过来,又经过5个月的不断微调,才将其调整至最佳状态。
跑姿修正历程
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月跑量有着严格的规划,大约在80K左右。然而,我发现单纯地追求距离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策略。骑行虽然能带来一定的肌力训练,但对于提升有氧基础来说,节奏较慢,效果并不显著。而且,错误的发力方法可能会强化错误的肌肉记忆。
跑步的初期阶段,我选择了进行LSD(长距离慢速跑),每次都在一小时以上,但不超过两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必须保持稳定的配速和心率。如果能在一个半小时内,稳定在配速1/E区间,心率在10%以下漂移,那么可以说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回老家期间,我阅读了Nicholas Romanov的Pose Running,开始了痛苦的跑姿修正过程。刚开始时,我的速度和耐力都大幅下降,配速从4:50降至6:30,甚至一次跑不到5K。然而,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努力,我才逐渐恢复。
每当我出差在酒店里按照Pose书中的方法练习时,我总是想象着出门就能无止境地奔跑,这种感觉让我充满动力。一次出差期间,我正好读了Born To Run,书中描述的轻盈飞翔的感觉让我深受启发。
非洲原始部落
然而,当我第一次尝试跑在非洲原始部落时,现实却给了我一记耳光。同样的配速下,我的心率高了10BPM,小腿也开始僵硬。尽管我坚持到了13K,但后期的配速已经掉到7min/k。这次经历后,我休息了一个星期才得以继续运动。
这一切都让我开始怀疑人生,仿佛遇到了瓶颈期。然而,我认为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时期。特别是当你已经能够舒适地跑10K时,调整和适应新的训练方式会变得很困难。这就像放弃原来已经拥有的关键指标,包括耐力和速度。
但当我再次阅读Pose这本书时,我意识到最大的收获来自Dr.Nicholas关于心态的建议:首先你要明白,跑步是一项需要刻意学习的技能。
与弹钢琴、做饭、写程序相比,大多数人认为跑步是一项简单的技能,谁都会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确实,小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学会跑……
跑步,看似需要刻意去学的一项技能,其实,它似乎是我们生来就会的。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忘记了如何去跑步。现代文明的两大发明——厚底跑鞋和久坐的工作环境,几乎夺走了大多数人的长跑能力,也磨灭了长跑的乐趣。
想象一下,如果将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光脚放到草地上,她自然会跑,这就是最天然的跑姿。当你光脚跑步时,后脚跟着地会有些痛,甚至后脑勺都能感到震动,这时你会自然地调整为前脚掌着地。这就是最原始的跑步方式,让人回归自然。
跑姿1:前脚掌着地
网上关于前脚掌着地和后脚着地的讨论很多,就算只看精英运动员,我们也能找到前脚掌和后脚两种跑法。
所以,跑步的技巧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的。但总的来说,前脚掌着地应该是适合大多数人的选择。跑步看似简单,实则深奥。但只要你有决心和耐心,相信你也能成为一位优秀的跑者。
人体受到的冲击犹如一场激昂的交响乐,随着前脚或后脚的着地、是否穿鞋等变量,演绎出一幕幕动人的篇章。仔细观察,后脚着地时,主冲击来临前,竟能清晰看到一个尖峰。这是因为后脚已稳稳落地,这部分的力只能由膝盖来缓冲,而前脚着地时,这个尖峰则不太明显,因为有脚踝和跟腱的缓冲。然而,无论跑姿如何,穿上跑鞋后的线条都会变得更为平缓。因此,若一时难以改变跑姿,拥有一双合适的跑鞋仍是必要的。
除了实验室数据,我们还可以从观察精英运动员的跑步视频中总结出高效的跑姿。通过这种方法,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套路,并在21世纪初形成了若干流派,如Pose Running、Chi Running(气功跑法)、Good Form Running、Evolution Running等。其中,Pose Running的追随者较多,至今规模也颇为可观。
然而,无论他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理论,最终都会回归到前脚着地的结论。
有了前脚着地这个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Pose Method。按照官方的解释,它把跑步分为三个步骤,如图所示。这三个步骤我无需多加解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网络上的相关视频,建议多看一些不同的人的视频,因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三个步骤,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的理解。台湾著名跑者、教练徐國峰的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本身是理科背景出身,因此对跑步动力学有所研究。
他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有前倾角,所以重力会带着人体绕支撑脚做圆周运动。这个圆周运动确实会产生水平的分量,所以我们只需用一点轻微的力,将自己弹起来,保持核心处于一个水平位置(一个狭窄的水平带上下震动),以便换到另一个支撑脚后,继续做圆周运动。
这个过程就可以反复下去,这就是“用重力跑步”的来源。至于涉及到的跑步动力学,这里便留待以后详细解析。
至于Pose的第三个步骤,“Pull”,它对我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性。在接触Pose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正确的跑步发力方式应该是利用大腿后方的腘绳肌腱来勾起小腿。然而,由于长时间的久坐,大多数人的这块肌肉都变得非常薄弱。这就导致在跑步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调动其他肌肉,进一步削弱了腘绳肌腱,同时为了满足身体对动力的需求,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会过度使用,导致筋腱紧张。
因此,调整跑姿后的下一个大工程就是改变发力方式。我自己还在不断摸索和调整中,尚未完全适应新的方式。一旦将发力方式转变为勾腿,我便更能体会Pose关于步骤一和二的设定是多么正确。同时,当勾腿高度提升后,我发现步频加快,进而提高了速度,这符合钟摆的等时性原理:频率由摆长决定。
人的腿就像一个摆,以臀部为悬挂点。勾腿越高,重心越高,相当于摆长缩短,所以摆动速度越快。我在发力方式的转变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跑姿是“刨地”,然后过渡到“蹬地”,最后才体验到“勾腿”。刨地的感觉主要是从短跑中获得的,比较容易纠正
这是符合钟摆的等时性原理的:频率由摆长决定。人的腿就像一个摆,以臀部为悬挂点。勾腿越高,重心越高,相当于摆长越短,所以摆动越快。
勾腿越高,跑得越快。
我自己的体验是,在发力方式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跑姿2:刨地 → 蹬地 → 勾腿
关注公众号 老财随笔 回复“跑步”领取《跑步该怎么跑》电子书。
刨地的感觉主要是从短跑带过来的,比较容易纠正。一旦不刻意追求速度,就会很自然地改掉。
蹬地有点 “在所难免”的意味。因为跑步的本质,从人体质心的角度看,是“连续的跳跃”,所以一定有向上的分量,这来自于蹬地。
至于“蹬地”和“勾腿”的微妙区别,主要是心理上的。想着“蹬地”时,会有种感觉是,依靠蹬的动作,提供向前的速度分量。而想着“勾腿”时,会更能体验到是依靠惯性的运动,蹬地的那一下,只是对抗了重力。所以当跑姿改良后,会有种可以无限奔跑的感觉,就是把运动交给了惯性,腿部提供轻微的动力,来对抗垂直的重力以及水平的风阻而已。
简而言之:蹬地的感觉像“跑”,勾腿的感觉像“飞”。
依靠“蹬地”来跑步的人,通常是因为脚部落地的位置过于靠前,导致了刹车效应,所以每一步都要提供额外的动量去平衡它。
我个人的体验是,落地位置非常难练。最优的位置是,当你触地的时候,前脚掌刚好在重心的正下方。
跑姿3:垂直落地
除了跑步动力学上的好处外,垂直落地还可以避免脚掌的摩擦。很多人的前脚掌位置,特别是中间几根指头的指根部分(ball of foot)会有茧,大概率是前后摩擦形成的,而不是按压形成的。
这块的顿悟,主要来自于自己拉长距离LSD的经历。
前脚着地+快速勾腿+垂直落地,基本上这三板斧就是跑姿调优的捷径了。其他的一些指标,通常都是附带结果。
跑姿的改变,是一个极不舒适地过程,因为你要忘记已经熟悉的东西。所以,不能着急一口吃饱,每次着重练一项就好。
Shane 的书就更迷。他前面列举了合作十几个顶级运动员的故事,来建立自己的 track record,核心思想,就是自己的筋膜理论,帮助他们提高了成绩。但是看完后,并不知道他作为 coach 在这里面发挥的作用。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是“elegance”(优雅)。如果有一个运动员成绩提升了,Shane 会说他经过训练后更优雅了。如果一个人的跑姿很差劲,Shane 就说他不优雅……
总之,为了跑得优雅,你可以做出很多改变。而顶级运动员的所有特质,都可以当做是优雅的元素 —— 你看他们跑起来,确实很优雅。
有一段时间,我在海河边上尾随各种人,观察他们跑步的姿势。很明显,有的人跑得很优雅。虽然一时半会无法总结出技术指标,但那个直观感觉还是很明显的。而另外有一些人,就跑得很吃力,看着都累的那种。
其实,跑姿这回事,只要看得多了,自己就会潜意识地进行调整。就好像你一群朋友都是金融精英的话,自然就习惯了穿西装、打领带、 擦皮鞋、抓头发;而如果平时和一群程序员在一起的话,就更可能沙滩裤配拖鞋走天下。
通过那段时间的观察,我也说不上来内化了多少跑姿,但一直没能理解,怎么样的跑姿算”优雅“。
然后我继续读 Shane 的书,到了 Wilson Kipsang 的故事时,茅塞顿开。Wilson 全马的成绩是 2:03:23 ,曾在 2013 的柏林马拉松,刷新世界纪录。他总结的经验是:
"I run tall. It makes me stretchy so that I can run fast"
-- Wilson Kipsang
(excerpt from "Lost Art of Running)
这个 “run tall",主要是指上身挺直。如果弯腰驼背,自然就不高。很多人可能看到过一种说法,就是跑步的时候身体要前倾。其实这个前倾,是质心(在核心位置)相对支点(前脚掌)而言的,并不是让你上身前倾。如果想的是“上身前倾”,那跑出来的结果多半是驼背或者低头,不仅不高效,还不安全。如果在平路上能够 “run tall”,会发现自己下坡的实力也变强了。下陡坡的时候,使用类似卷腹(crunch)的形态,可以有效缓解对脊柱的冲击,进而增强自信,提升速度。
另外,如果仔细思考,会发现前面对跑姿的建议,也会导向 “run tall” 这一结果。
比如前脚着地,很显然,就比后脚着地要时,看起来要高,高出的距离就看脚踝的灵活度。所以,后面也会提到,对脚踝做灵活度的专项训练,是有利于优化跑姿的。
而对比“刨地”和“勾腿”两种发力方式,会发现后者更高一点。“刨地”通常是因为大跨步,这时候的人有种 “坐着跑” 的感觉,因为要降低重心后,步子才跨的远。而依靠 “勾腿”运动的话,支撑脚要完成落地缓冲,需要更多的垂直距离,看起来就是 “立着跑”。这个立着的样子,就是 PoseRunning 里面说的那个 Pose……
所以至此,两大理论就联系起来了。
以上是我总结的跑姿四要素,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论述方式,但取其并集,大概就是如此。
Barefoot
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个很有趣的流派:Barefoot。
其中的领军人物,便是 Barefoot Ted。他曾经有严重的腰痛,换了很多跑鞋,都无法改善。后来在失望之中,他光脚跑回了家,结果感觉良好,就这样坚持下来练习。Ted 能用 barefoot ,跑进波士顿马拉松入围;也在 Born To Run 里面,用 barefoot 完成了那场 50 miles 的山地赛。感觉他的脚已经是“铁砂掌”级别的了。
很显然,没有跑鞋后,会跑得更慢,而现代人的脚,确实不适合与粗糙的地面摩擦。所以我个人感觉,barefoot 有练习的意义,但并不适合比赛。
如果在路上一点一点纠正跑姿感觉困难的话,barefoot 不失为一种捷径。当失去的跑鞋的保护后,人会不自觉地使用前脚着地,获得更多的缓冲。而为了减小脚掌与地面的摩擦,落地点也会更倾向于在重心正下方。所以为什么原始人会跑步,不穿鞋都能跑几十公里,其实所有人生下来就会。但拜现代科技所赐,大多数人都忘记该怎么跑步了。
跑步关键参数
跑姿修正好之后,会有几个关键参数的提升。
第一个关键参数是步频(cadence)。不少研究都指出最佳的步频是 180,而这是独立于跑步速度的。速度快的时候,应该是增大步幅(stride length)。
当我知道这点的时候,已经形成了相反的习惯。我的自然步幅是比较大的,需要增加速度的时候,会提升步频。在修改跑姿前,我的步频是 150,目前已经提升到 160,但距离高手还有较大的差距。
为什么要增大步频呢?Pose 派的主要说法是,180 spm 可以调动自然存储在肌腱中的能量…… 这个说法有一些研究支持,但比较古老找不到原文参考。
我觉得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在假设触地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步与步之间的时间,和腾空时间就正相关。腾空时间的话,和水平速度分量是无关的,只取决于垂直的上和下,而这又主要由重力加速度决定 —— 所以最优的腾空时间,是一个与体重无关的量,对所有人都一样。这个腾空时间,和步频的倒数相对应。也就是为什么对大量运动员的实拍视频分析后,人们能得出 180 spm 这个结论。
第二个关键参数是垂直振幅。通常用垂直震动的距离,比上步幅,得到一个相对值,用来衡量跑步的经济性。垂直振幅越小,跑步经济性越高。因为垂直振幅的测量需要比较精密的传感器,一般的运动手表并没有这个功能。我是最近买了 Garmin 的心率带,才首次测得 6.5%,而这已经是优化跑姿以后的结果…… 对于奥运及的运动员来说,这个值大概是 3%。而对 Garmin 用户来说,前 5% 的跑者垂直振幅在 6.1% 以内。
如果你仔细看前面几个流派的资料,会发现 180spm 是一个大家都会提到的 actionable insight。但是,从他们的理论,却很难直接推出这个结论。
我自己的感觉,步频的提升,是随着 hamstring 肌力的强度而提升的。对于已经久坐成习惯的现代人来说,初期可能要到健身房,做专项训练,然后同时可以练习步频,才会有所改进。当然,我也认识一些比较有运动天赋的人,特别是小时候从事过一些运动训练的人,他们一开始跑,无论快慢,都是 180spm,那就是很幸运了。但另一方面,既然我的常规步频还是 160spm,可以取得目前的成绩,那提高到 180spm 之后,可能会在速度和耐久上进一步提升,想起来似乎更加幸运。
至于垂直振幅,在各大流派中的关注就比较少了。我想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测量极为不便,哪怕知道这个参数,也很难用于日常的训练指导。我目前的感觉是,垂直振幅主要还是来自“蹬地”的部分。而要减少“蹬地”,增加“勾腿”,又是需要练习 hamstring 的……
第三个关键参数,是左右平衡,通常用左脚或者右脚的触地时间比例来表达。很显然,接近 50% 就是好的。但是因为路面的平整度不同,或者操场上都是绕同一个方向,最完美的跑姿,测出来左右脚也会有一些差异。只要两边差异不是很大,便不用太过理会。
关于跑步的数据指标,还有很多可以谈,但是和跑姿相关的,大概就是这些。如果觉得修正跑姿太麻烦的话,也可以从数据指标出发。比如要提高步频,就会发现前脚跑法比后脚跑法容易。
肌肉、关节、筋腱练习
我想大家也都看到了,前面高频出现 hamstring —— 跑步最重要的肌群。所以最后来谈一下力量训练,对于跑姿的优化必不可少。
其实,很难说跑姿是原因还是结果。我更倾向于是一种结果。当相关的肌群强度提升后,自然就会用比较好的姿势。但如果身体有缺陷,运动中就会产生代偿,从视觉上来说,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不优雅。当然,跑姿本身也可以作为原因。当你超越舒适区,刻意使用不熟悉的姿势,就会调动曾经比较弱的肌肉,而身体是会记住的,在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就会对相关肌群进行加强。
跑者最常见的,就是因为腘绳肌(hamstring)太弱,由四头肌、 髂胫束来代偿。腘绳肌位于后方,如果是四头肌代偿,过度使用导致太紧,膝盖的正面痛。如果是髂胫束代偿,膝盖的侧面痛。
还是那句话,伤痛是最好的老师。痛是身体发给大脑的信号,这时候就要停止、 放缓运动,找到原因,避免造成永久损坏。而最先痛的地方,往往不是因为他太弱了,反倒是因为他太强了。老是在代偿不给力的队友,他就容易过度使用。就好像一个团队里,得力干将更容易被安排到处救火,干一些没有营养的事情,也最容易率先离职……
除了大腿四周的肌群外,另一个重点是核心,以腹肌为主,也包括腰背部分。特别是在下坡的时候,腹肌会明显收缩,就是平时健身做 crunch 的形态。强大的腹肌,不仅可以提速,更是安全的保证,特别是对脊柱的保护。
除了大腿和腹肌外,其实跑者需要的是全身性的肌肉训练。而在肌肉训练之外,还需要关节、筋腱的训练……
传统健身房的力量训练,未必是最适合跑者的。健身房通常是通过少量重复(7-8次)的抗阻力训练,来迫使肌肉纤维变粗。结果是在身上形成一些大块的肌肉,可能对有的人来说比较好看,但其实并不适合跑者。跑者需要的是更细但是更密的肌肉纤维,因为跑步是一种大量重复(可能一天几万步),但是每一步都很少力(假设跑姿优秀)的运动。所以跑姿正确的人,应该不用担心腿粗的问题,肌肉应该是更纤细有弹性。
但这里也不能一刀切,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对于已经很发达的肌肉群,可以不必做力量训练,或者减少重量但提高频次训练(20-30 rep)。对于并不发达的肌肉群,可以做一些高阻抗的训练(7-8 rep)。
至于关节和筋腱,他们左右了运动的范围(range)。很多时候,跑姿不好的根本原因在此。由于经年累月的不良习惯,身体已经无法达到某些运动范围。而最大运动范围,和受伤概率呈反向的关系。如果你老是满打满算地运动,则很容易不小心过头,导致受伤。相反,如果把最大运动范围加大,但常规只使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则身体拥有充足的缓冲带。
马克操动作分解 跑者必学!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推荐马克操,就是这个原理。其实马克操里面的很多动作,我们自己都能想到,比如高抬腿、 侧身跑等等。你会发现这些动作,其实和跑步本身没有一点关系。正常跑的时候,为了能量效率,都不会这么夸张。
但就是因为这些夸张的动作,帮助我们打开了运动范围,所以在正式跑步的时候,关节和筋腱的运动都处于安全区间。另外,打开了运动范围后,可以得到一些自然的结果。比如很多人会讲送髋这件事,我感觉没必要作为跑姿修正的主要考虑。其实一般人就是胯太紧。一旦打开范围,自然就会在该送骻的时候送,不该送的时候不送(从动力学上来说,只有在加速期间送骻才是高效)。跟着有些网红练姿势,最终会是邯郸学步,不如好好打基础,把力量练好。
同理的,瑜伽对跑步也有利,就是因为里面有大量拉伸的动作,帮助我们建立了更好的最大移动范围。
有条件的朋友还可以试试健身房里面的拉伸训练(ST)。一种类似私教(PT)的服务,但是一般更贵。训练有素的 ST,会让你的关节和筋腱迅速展开,半小时的 ST,可能会提高 5% 的成绩。但注意的是,要找有 license 的 ST,千万不要图便宜。做了 ST 后,短跑(100m)性能可能会下降,但中长跑(>5k)应该是上升的,否则就是造成了肌肉损伤。大多数按摩(massage),是针对肌肉的,做完之后,很可能不如做之前的表现,所以通常不建议运动前做,而是在运动后,通过按摩协助松弛肌肉。但是 ST 主要是针对筋腱做伸展,专业的 ST 做完后,是可以立即运动的。
当然,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可以轻松找到不少免费资源。
我在隔离期间,就跟着几个视频,进行徒手健身。这也为后来的提速打下了基础。和大家分享几个。
第一个是练脚踝的。脚踝弹性一旦建立起来,改成前脚跑法就非常容易。从这个 video,我得到的更多的灵感是,把脚踝练习融入生活。所以有段时间,我看书都是蹲在地上……
第二个是 5 个徒手健身动作,涵盖了全身训练,以腿部和核心为主,非常适合跑者。
第三个是一个 30min 的 HIIT。左边已经列出了涉及到的动作。这组动作基本都是腿部和核心,建议光脚做。其中,star jump/ fast feet/ toe tap/ skaters 可以加强脚踝(光脚做),high knee 可以加强胯部的幅度,Squat 训练的臀大肌是上坡主力,jumping lunge 可以有效训练四头肌,mountian climbers/ London bridge 训练核心(包括前面后后面)…… 整个这一套,非常适合跑者,只需要 30min。
我想大家也看出来了,这些里面都不包括 hamstring 的收缩训练…… 这真的是一个很麻烦的部分,通常需要借助一些器材,比如橡胶带、TRX、弹力球等等,很难在隔离的时候做。所以一般我去健身房的话,都会至少有针对 hamstring 的训练,然后再结合其他部分轮转。当然,hamstring 的伸展训练是很容易的,不同的 squat 就可以包含。
总结
•跑姿调优和力量训练是相辅相成的。更可能力量是原因,跑姿是结果。
•力量训练需要针对三个方面:肌肉、关节、筋腱。
•传统健身房只针对肌肉的训练,是不利于跑步的。块状化的肌肉,可能是跑者训练方向错误的标志。跑者需要的是更低阻力、更高频次的运动。
•瑜伽、拉伸(ST)、马克操都有助于提升运动范围。
•确定跑姿调优的关键参数:步频 >180 SPM、垂直振幅 <6%。
•跑姿修正是一项非常消耗精力的刻意训练,不要期待带着耳机娱乐跑就行。必须要全神贯注,洞察每一个细节,最好一次只专注一项指标。
•跑姿1:前脚掌着地
•跑姿2:刨地 → 蹬地 → 勾腿
•跑姿3:垂直落地
•跑姿4:立着跑(Run Tall)
•修正跑姿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安全,而不是跑得快。只有跑得远、跑得久之后,才有可能提升训练强度,以至于未来更快。
•Barefoot 训练是优化跑姿的捷径,但不比赛还是要用专业跑鞋。可以先在家里日常光脚,然后融入沙滩、草地的训练。
•如果 BMI 较高,先适当减重,对于跑步训练是事半功倍。
关注 老财随笔 回复“跑步”免费领取《跑步该怎么跑》电子书。
作为一篇笔记,以上总结未必完全科学,但能给希望开始跑步的朋友一些灵感。我自己也很清楚,我的跑姿优化还是 WIP 的状态,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虽然距离高手还很远,但是作为从小没有体育训练的普通人,我在一年内的 delta,应该是打动了很多朋友 —— 从一周2-3次,到连续 40+ 天;从一次 2-3K,到一次平均 10K;从最大 5K 到最大 80K;从 10K 跑不下来,到10K 用 42min;从 5K 要 30min 到 5K 用 22min —— 所以很多朋友最近来问,要分享一些入门经验。
考虑了一下,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跑姿,所以就从跑姿说起。首先是避免伤痛,才能享受跑步的乐趣,提升跑量。而一旦跑得多了,其他事情自然会知道。
其实这些总结是其次,每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训练路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跑步不仅仅是用腿…… 得用脑。
如果你愿意每周投入 10 个小时去跑步,为什么不能把其中的 1 个小时拿去做一些研究呢?……
如果你已经看过 10 篇文章,还在犹豫谁说得对,为什么不用一周去测试下呢?……
如果你准备在这件事上投入超过一万小时,相比其时间成本,一双跑鞋和一块手表又值多少呢?……
夕阳 & 书
从去年开始认真地跑步以来,我看了超过 10 本书,超过 20 篇论文,超过 100 个 视频,以及不知道多少 blog 。
相比实际用在跑步上的时间,这也就还好……
但话说至此,也不想把还没入门的朋友给吓走了。跑步固然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情,但也不能忽略其中蕴含的自然的乐趣。
就像顶级高手 Scott 这样说的:
But should training be an intuitive, free-form affair or structured science? I try to let science steer my training while staying open to the animal joy of running.
-- Scott,
我们要对习以为常的事情(跑步)有所敬畏,承认自己的无知,再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并勇敢地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最原始的乐趣。
人类有时候会兴奋地跑起来,有时候会因为失落而奔跑。这是一种天生就承载了人类不同情感的运动。
如果太关注数据和技术细节,则无法享受跑步带来的乐趣。而如 Ned 所说:If you are not living in the right now, you are not really living。
类似的,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你都无法享受每一次的训练,那训练的结果也没有任何意义。
顶级高手,向来是同时结合技术与心流的。就像功夫大师李小龙,在回答练武精要的时候说
The ideal is unnatural naturalness, or natural unnaturalness
《一代宗师》里说:人这一生,就是要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致敬每一位跑者,愿你们无伤跑到耄耋之年。
更多内容关注 老财随笔 回复“跑步”两个字免费领取《跑步,该怎么跑》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