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特(Gustav Klimt )是怎样一个人,怎么评价他的艺术?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新艺术运动人物绘画的发展也是有着一个过程的。沿着这条发展路径,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表达形式逐渐融入的过程。
让我们感到奇怪的在于,近现代现代主义表达的形式,最初是从对于线条作用的重新重视与认识而开始的。新艺术运动与后来大名鼎鼎的印象派一样,都在彼时受到来自东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与此相反的是,学院派绘画的最初阶段强烈依赖线条(准确的素描)来勾勒形体,但最终会把线条从画面中全然抹去。从写实的角度,学院派是正确的,因为自然中并不存在线条。线条是我们人类认识图形世界时所借助的第一种极为有用抽象的工具。
克里姆特最初的关于新艺术运动的人物绘画是如下图这样的。尽管构图已脱离学院派的形式,但我们可以看到在表达技巧上依旧没有脱离开学院派的影响。
从《雕塑寓言》这一作品中我们也初步可以看到克里姆特绘画的装饰性。在这一点上,他的作品与马蒂斯的作品很相似。
由时间的角度观察,我们逐渐可以发现新艺术运动对于后来的包豪斯学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我们就下图来看,几乎可以看到后来包豪斯学校绘画/招贴画/宣传画等的影子,因为包豪斯的许多艺术思想正是由此而来的呀。
抽象性与装饰性,几乎是现代主义艺术的代名词。并非说现代艺术全然是二者,而是说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现代主义。克里姆特新艺术风格的人物画正是从适当的抽象以及完美的装饰开始的。下面我们结合他的一幅名作《吻》来进行分析。
这里再多说一下抽象性与装饰性。抽象性在某种程度上,只要画家对客观事物形象进行了自身形而上的删减并再表达后便呈现出来了。我们阅看者从自身的理解出发,能很好地理解这种形式上的抽象省略。并不会因为画面事物表达的非客观而感到不快,甚至有时是欣喜的。自从照相术诞生以来,我们从来不缺乏逼真的影像。
装饰性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往往有时我们很难区分所谓的装饰性与艺术性。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装饰性的出现与现代社会的图形符号化不无关系。
《吻》的主构图是一个变形后的十字形构图。这样构图的画作多如牛毛,因而这并非我们探索此画的主要目的。从《吻》这幅新艺术风格的画作中,我们力求获得的是具有克里姆特个人特色的一种绘画表达形式,也是颇为现代主义风格的形式。
此画中我们要密切关注的是克里姆特所善用的对比。这里对比大致有三种,分别是形式对比、繁复与简单对比与色彩对比。
首先我们关注形式对比。形式对比的识别在此是明了的。我们可以看到人物衣服的描绘是平面的,而暴露在衣服之外的人物形象是贴近立体的。这种对比从感觉上很新奇,但我们又易于接洽。
其次是繁复与简单的对比。我们发现这个对比实际也作用在第一个对比之上,即形式对比之上,是一个双重效果的叠加。关于这里的叠加,我们需要把握之处在于,画面上除却人物的描绘之外,所有元素都处于构图基本模式:重复模式的统治下。无论是背景墙、人物的衣物还是人物所处于的花草都是如此。唯一例外便是画家想要我们目光聚焦之处,人物的吻。
最后是色彩的对比。两相比较,人物的色彩简单淳朴,反而是人物之外拥有更为绚丽的色彩。即便如此,我们发觉我们眼睛的聚焦点最终都会放在人物的脸上。因为人眼总是试图在画面中寻找不同之处以建立一种稳定,到处都是便等于到处都不是,这就是绘画中对比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