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最后为什么两个和尚要向唐僧他们收贿赂才肯把真经给他们?
迦叶、阿难并没有索取贿赂。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人事”和贿赂完全不是一回事,根据后文前推,阿傩、伽叶最后得到的,无非是紫金钵盂而已,把一个吃饭的紫金钵盂当成贿赂,也实在太看不起佛家圣地了。
佛祖就是再穷,也不能穷到这个地步,更何况唐僧身份任务都很特殊,向他索取贿赂,完全是笑掉大牙的行为。
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根据原文,这哥俩的行为得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嘲笑,这种嘲笑大概就是作者替读者们官方发声:人家千辛万苦,遵从佛旨弘扬佛法,你怎么好意思收人家的财物?
面对讥讽,阿傩并没有回击,没有解释,而是抱紧钵盂不放手。就算他脸皮再厚,这种行为也已经完全不符合逻辑,唯一能解释的是,阿傩是完全照规矩做事。
换言之,如果阿傩、伽叶不这样做,等于坏了规矩,受到的惩罚要远远比被同事嘲笑更加可怕。
之前,悟空发现无字经书后返回西天,怒斥佛祖不该传无字经,不该纵容座下弟子公然索贿。
“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财不遂,通同作弊 ,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
悟空以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并且佛家圣地,怎么能公然收受财物,实在玷污圣地。
佛祖对两人的行为进行了解释,这种解释,完全等于给阿傩、伽叶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
原文中并没有写悟空听到这段解释后的反应,我个人以为,他是现场几人中,最能听懂佛祖意思的。
如来作为一个十分优秀的领导人,他替手下人护短,给手下人保留尊严,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真假孙悟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一难中,几乎佛道鬼三界大能,没有一人能指出谁是真悟空,谁是假悟空。
是真的看不出谁真谁假,还是摸不准悟空脉搏,担心他再来一次大闹天宫?甚至说,担心干扰取经大业?
不好说啊。
然而佛祖给出了十分合理的解释,他为了让悟空渡过心魔,同时又不让他伤害自尊,居然捏造出一种生物?
满天神佛,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辨别这种物种,只有佛祖一人可以辨别出来......
这是好领导的魅力,主动替下属背黑锅,但又必须给他指出错误,“人不可有二心,有二心必将招灾惹祸”。(原文没有,电视剧加上去的台词,我认为锦上添花)
软硬兼施,还让观音尊者送他回去,并且给出承诺,“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主动揽责任、主动解决问题、主动给下属规划前途,这种领导谁不服气。
佛祖给唐僧师徒的解释,和真假悟空一案,如出一辙。
他的意思很明显,阿傩迦叶是按照我的意思办事,怪不到他俩头上。
如果有错,就是我如来的错,但我这样做,也是有如下理由。
我个人不懂佛法,但我觉得经不轻传是对的,孔子宣称仁义,但他收徒弟,也需要交纳束修。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自愿交给我十条腊肉的,我没有不愿意教的。
如果孔子不要求学费或者见面礼,纯粹永爱发光,那么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后世恐怕再没有人宣扬他的理论,并且再没有人做类似的事情。
《西游记》可能讽刺了很多现象,但是这一章节,我真不觉得讽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