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到中年,很少有身材苗条的?

发布时间:
2023-11-19 01:20
阅读:
3

单说男性

生理

睾酮维持肌肉体积,而肌肉体积是基础代谢率的重要贡献因素。男性的睾酮水平峰值在20-30岁,顶多延续到35,之后必然逐年下降。对很多人来说,这种下降的趋势,从二十大几岁就开始了。哪怕维持原有的饮食和运动模式,基础代谢率也必然下降,每天自然也会趋向有更多营养盈余,脂肪积累在所难免。

运动

如果想要克服基础代谢率下降的趋势,只有两种模式:1,增大肌肉刺激,维持甚至提升肌肉体积;2,延长有氧运动时长。此类运动模式,在学生时代,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相信不少男生,在大学时代,都少不了“跟哥们儿们踢/打一下午球儿”的经历。此类运动,算是很典型的“短时间HIIT + 长时间有氧”的综合,几乎就是控制体重的最佳运动模式了。可惜,离开校园之后,社会压力、家庭责任,扑面而来。大多数人,是真没那个时间;有那时间,也没那精力;有那时间和精力,也没那心情。

饮食

人的胃口顶峰,其实也是在青春期-30岁这个区间。再之后,食欲和饭量其实都是下降的。但问题在于,人的进化,实在是太“高效”。成年男性的正常基础代谢+正常活动,每天最多也就两千大卡出头。每天坚持运动,能再加500+大卡/天,很优秀了。只可惜,2500大卡的食物......这个“目标”实在是太简单就达到了,根本就不需要一个人达到“胡吃海塞”的程度。起码以我个人的观察来看,我和同僚们,早在学生时代,就成天胡吃海塞了,且频率和量,也都比中青年时代高得多。但学生时代,大家依然普遍身材好。

而“关键在于管住嘴”,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句废话。男性,真想要达到通过饮食来辅助减肥的效果,需要做到的,既不是“不撑”,也不是“八成饱”,而是必须要感觉到切实的饥饿,且需要是长时间的饥饿。无奈,不但我们的身体,不是这么设计的,我们的心理和认知体系,也不是这么进化的。我们那些感受到饥饿,却依然能保持佛系好心情的祖先们,早就都饿死了。现在剩下来的,必然都是“一饿了就很不爽,吃饱了就超满足“的高端进化体。

动力

于是,一个中年男人,一个睾酮值下降、没什么时间精力进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的中年男人,若是依然乐于承受“有限运动+有限饥饿”的必然痛苦,一定是对这种成本付出的潜在收益,有需求,有期待。

很可惜,这种收益,并不存在,或者说,存在也很有限。“健康”确实是一种普遍而合理的收益,但问题在于,程度上,很多发福的人,并不没有达到严重影响健康的地步;同时,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又有滞后性。加上人性天然的感性和懒惰,“健康”并不是一个很强的收益点。

更直接的收益,起码对于男性来讲,其实很直接,说白了就两个:

1,狭义的性匮乏满足;
2,广义的性魅力彰显需求

我们视野之内的中年男人,大多早就有了稳定的婚姻,有了后代。个别未婚的,异性资源往往也并不匮乏。于是,狭义的压力,几乎没有。

至于广义的彰显需求,既包括在女性面前的“有吸引力”,也包括在男性面前的所谓“更强”。无奈,哪怕在所谓“西方社会”里,一个中年男人的“好身材”,也只是他在已经具备了诸多社会认同要点之后的“添头”。而且,这种“添头”的边际效用并不高,起码远没有升职加薪甚至人脉更通达的边际效用高。它的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一个中年男人(哪怕是在所谓“西方社会”),如果他并不具备诸多社会认同要点,而仅是颜正身材好,那么他也并不会获得广义的性魅力认同,反而更有可能会吸引更多负面品评的关注度,除非他的职业本身,核心价值取决于颜值和身材(如演艺界、模特等)


至于女性,从青少年到中青年,睾酮水平低得多,且个体差异大,反而主要是受孕酮支配。于是,虽然女性的基础代谢率也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受激素水平影响不大,甚至有可能是正向的(此处不展开了,雌激素对女性脂肪堆积和分解的作用,没那么简单直接)。而考虑到很多女性在青少年时期的运动量就不大,在中青年时期,也就谈不上运动量骤减,反而更可能是比学生时代更重视运动和饮食了。当然,对女性来说,最重要的因素,依然是社会动力。不论是非对错,现实依然是,女性的相貌身材,在对女性的评价体系里,要比对男性来得重要的多得多。总之,多重因素下,如果有人得出一个观察,即,貌似中青年女性身材还不错的比例,比中青年男性更高,在逻辑上,这也确实是自洽的。


说回男性,若是想改变“中年发福“这一普遍现状,主要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几条:

1,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单位时间生产效率,让更多人,有权利去选择不忙碌也能过得很好(半开玩笑,这需要靠“帝国主义”)

2,提升女性在经济生活和财富创造中的比例

3,逐渐改变社会 — 包括男性和女性 — 对男性的评价标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