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拳击手出拳看起来很轻?
因为没练过的人出拳,用的肌肉不对。
你打人,往往是伸直胳膊,用三角肌带动胳膊、笨拙的挥舞。
三角肌本身就没有太大力量;而且相对于拳头,它又是个费力杠杆——所以警察抓你,就是把你手拉到背后绑起来、或者没有绳子的话就一人抓住你一只胳膊,把你胳膊拉到后面,你自然就没有力气挣脱了。
这种打法,有个形象的描述叫王八拳。
王八拳看起来张牙舞爪很有精神,但效果嘛……那当然是自己累的呲牙咧嘴肌肉酸痛,挨打者一点不疼,甚至觉得有点不过瘾——哎呀,你这小拳拳锤我胸口实在太可爱了!用点力!把吃奶的劲儿使出来!
这种打法,想把人皮肤打红都不太容易,都得挨揍者配合……
稍微有点打架经验的打人,那可能是用肱三头肌打。
肱三头肌的作用是伸直手臂。
你做俯卧撑,面目狰狞青筋暴突,终于把自己撑起来了——然后吧唧俯卧在床,表示你得先睡一觉,明天再撑!
你看,你这今天俯卧明天才有力气撑的体格,这能打的痛人吗?
当然,有些比较猛的主甚至能单手俯卧撑。那么他的肱三头肌自然就有了一把子力气。
肱三头肌打人在我老家叫“摆拳”(这是我老家的叫法,其实是错误的),它的要点是利用拳头的惯性打人——问题是,这样打出拳快,但伤害还是有点弱。
说的更明白点,这其实只是一种干扰/试探动作,它能打痛人,把人皮肤打红,但差不多也仅此而已了。
原因很简单,肱三头肌它没力气啊。
你再用力,它也不过是能把你的一头撑起来——另一头还在地上呢。
除非你有倒立俯卧撑的实力……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比不上你小腿上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后者天生就能支持你单脚跳!
这样打,看起来就好像反手抽人耳光一样,又快又利索、实际威力远大于“王八拳”(但也仅限于打出青紫了);总之看起来显然没王八拳动作大,外行自然觉得不如王八拳攻击力强。
真正的重拳叫做直拳或者勾拳/摆拳,它不是用胳膊上的肌肉打出来的。
那它是怎么打出来的?
答案是,用腰部肌肉乃至腿部肌肉发力——这在中国武术理论里叫做“力从地起”。
等等,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还能用腿出拳?腿部肌肉长在腿上,它是怎么驱动拳头的?这都什么歪理邪说!
这还真不是歪理邪说。
简单说,直拳是用脚蹬地,使得整个身体前扑;然后胳膊伸直,把这股冲力用拳头支撑在你的胸口。
这可不是“小拳拳打你胸口”了,这是一个90公斤的壮汉突然前跳、然后把整个冲量通过拳头传递给你的身体……
想象一下,如果这货跳到你身上,那是什么感觉:
如果他还不规规矩矩的往你身上跳,而是把整个身体的那股子冲劲儿都用这么一个拳头当的一下砸到你身上:
棺材你喜欢翻盖的还是滑盖的?
当然,跳起来然后把落地冲击力全都集中到拳头上,这样预备动作太长、攻击太慢了。
所以,拳手们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从而恰到好处的把前冲动作配合到拳击上,这就是直拳。
直拳是很重的拳,打实在了,一击致命不成问题。
更狠的,是把上跳动作配合到拳击上,这就是上勾拳。
上勾拳是比直拳更凶残的攻击方式。因为往上跳比往前窜更能充分利用腿部力量,毕竟前窜要考虑抓地力。
以直拳为例,更具体的动作要领是:
- 出拳时伴随猛烈的扭腰动作
- 猛烈的扭腰动作需要腿部蹬地配合
- 拳头自然的打击攻击目标位置
- 把蹬地-扭腰产生的冲击力传递到手臂上,利用胳膊上最强壮的肱二头肌锁死前臂,完成攻击
- 于是,你整个躯干的动量瞬间被转换为拳头冲量
- 喀嚓,你的手指骨折了
刚开始,你可以伴随着踏步出拳。右脚蹬地,扭腰,出右拳;左脚蹬地,扭腰,出左拳,如此反复,直到你能明显感觉到你的力量被完全整合起来,腿力转为腰力、腰力又转为拳力,在沙袋上猛烈释放能量——这又叫甩鞭效应。
注意,我说的是“猛烈释放”——那么,“猛烈”和“不猛烈”有什么区别呢?
答案是:不猛烈的释放就好像你在路上跑步,结果不小心和一位美女撞了个满怀一样——这起事故里,她伤到的很可能是屁股,在路面上磕的。至于正面……你俩都软绵绵的,感觉很好。
而猛烈的释放就好像你全速跑步然后砰的一声撞上了砖墙……这滋味就没那么香艳绵软了。
更猛烈一点呢,就好像你全速跑步然后砰的一声撞到了树桩——运气不好就可以吃席了。
能不能再猛烈一点呢?
可以。你全速跑步、额头撞到一根伸出来的粗钢筋头上,额头直接陷下去个坑……
能不能再给力点?
可以。你骑着摩托以160km/h的速度撞到下图这种车辆露出来的一根钢筋头上,被那玩意儿像扎豆腐一样直接给你脑壳捅个窟窿——这感觉就对了。
拳头打人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你拳速不够,那叫“推人”,推的人踉跄后退,看起来声势很大,但可能连青紫都打不出来。
你拳速足够了,不把人推走、而是把力量直接释放在他的肋骨、下巴上,把拳头携带的能量变成目标的断裂能——看似轻描淡写的一拳,其实携带着你整个身体的能量、并用它穿透性的破坏目标材料的机械结构……于是对方用结构完全接受了你的攻击,整体却纹丝不动……
这,才是最恐怖的。
这就好像用枕头或者锤子打啤酒瓶一样。你可以用尽全身力气把枕头砸啤酒瓶上,砸的它骨碌碌滚出去老远,却连一点擦痕都没有;但你也可以只用腕力、驱动锤子的钢头磕在啤酒瓶上,让它喀嚓一声变成一大团喷溅的玻璃碎片雨……
拳击也一样。
你要整合你全身的力气、然后像锤子砸玻璃瓶一样把它瞬间释放在对手身上——而不是软绵绵的把他推走。
因此,现实世界里,真正可怕的攻击反而不可能声势浩大。声势浩大就说明你浪费了大部分能量。
把所有的能量收束起来、变成对敌手身体的破坏而不是推搡他,这样的攻击才更可怕。
当你的力量正确整合时,你能感到自己的整个身体是协调的;动作不大,但冲击力吓人——你会发现自己的手腕太脆弱、太无力了,有严重的扭折、拉伤趋势;你的拳头皮肤也太过脆弱,打沙袋的话,打不了几拳就会皮肤破裂、流血。
我是初中时发现这一点的。
我的对策就是握拳,用两个拳面支撑凳子,身体悬空的听老师讲课。
刚开始我只能坚持几秒;但这样玩久了,我能如此支撑十几分钟甚至更久。
如此反复练习之后,腕部才有足够的支撑力,允许我打出足够打裂厚木板的重拳却又不伤手腕;同时拳头关节皮肤变厚、变韧,打裂木板也不会疼痛,更不会受伤。
拳击手经过了更多、更严格的练习,以至于你几乎看不出他们蹬腿、扭腰的动作痕迹;但整套动作仍然一丝不苟的完成了。
说的更具体些,当他们出拳时,身体是放松的;但在拳头即将击中目标的一瞬间,他的整个身体绷紧,好像一张弓一样,啪的就把腿部蹬地力通过腰、肩送到了拳头处。
你看他打的轻描淡写,但实际上,这一击包含了他整个身体的冲力——在出拳那一刻,他就好像短跑运动员一样做了个隐蔽的起跑动作,然后把整个动作的力量通过拳头打到了对手身上。
正因此,一旦打空,他就必须耗费大量体力,才能立即止住自己身体的前冲趋势,避免失控——否则,就轮到他挨对手的铁拳了。
换句话说,你应该把拳手的每一次重拳攻击看作一次被对手或者他自己的身体制止的猛烈跳跃。他打了多少重拳,就相当于全力前跳了多少次——这就是虽然拳击手的攻击看起来轻描淡写、但一场十分钟的拳击都能让他汗流浃背的原因。
换你蛙跳十分钟,你也得一身汗。一样的道理。
越是高明的拳手,全身的力量整合就越好。这样攻击才会足够快、频率足够高又足够隐蔽。
他们良好的控制力使得他们的力量全部打在了对手身上,所以你才会觉得他出拳似乎很轻——但事实上,看似轻松的一击,力量其实来自他最粗壮的大腿:足够让他强壮的身体嗖一下窜出一米多远(或跳起一米多高)的力量通过拳头当的一下砸在你的头上、被你的脑袋完全吸收!
试问……
……
……
……
棺材你要翻盖的还是滑盖的?这么久了还不能决定吗?都要巨人观了!